遠觀經濟
房地產首要的是民生政策,人應該有房子住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,可惜在過去10多年,房子成了創(chuàng)收和穩(wěn)增長的工具。
在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第十四次會議上,抑制房地產泡沫被列為“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”之一,再次被提及。
會議提出:“規(guī)范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,是實現(xiàn)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?!毙枰峒暗氖?,在去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,提到房地產,主題是“去庫存”,而現(xiàn)在則將房地產視為“重大民生工程”。筆者認為,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不在“抑制房地產泡沫”,而在于讓房地產告別經濟政策,回歸民生和社會政策的基本屬性,這無疑是中國房地產政策的巨大變化。
長期以來,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(yè),在穩(wěn)增長和地方政府創(chuàng)收方面發(fā)揮了獨特的作用,以至于形成了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。每次經濟下行,房地產都首當其沖,成為對沖經濟下行風險的首要工具。同時,土地出讓金也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,很多地方,土地出讓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甚至超過了50%。
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過度依賴,一方面導致房地產行業(yè)的種種亂象,同時,隨著房價的上漲,房子也逐漸脫離了居住的基本功能,成為資產配置的主要工具。在這種思維下,中國房地產承擔了過多脫離房子基本功能的“任務”,使得中國的房地產政策越來越偏離主題。
為什么要蓋房子,為什么要買房子,這些幾乎不是問題的問題,因為房地產政策過于“經濟化”和功利化而成了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的大問題。當房子偏離了“居住”的主題,房地產就會走上歪路。過去多年,各界人士不斷呼吁不要把地產政策定位為經濟政策,而更應定位成社會政策和民生政策。但由于過去多年來,我們偏離這個主題太遠,導致房地產政策糾偏的任務很重。
要讓房子回到那些需要住房的人的手里,這需要中國房地產制度的重構。而房地產政策從“經濟政策”回歸到“民生政策”,是制度重構的前提和基礎。只有房子不再成為穩(wěn)增長的工具和地方政府創(chuàng)收的手段,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真正健康,房子才有可能回歸居住的本質。
當然,要抑制房地產泡沫,讓房子真正成為“住的”而不是“炒的”的關鍵,在于中國房地產制度的重構和長效機制的建立。早在2013年的一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,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中國房地產長效機制和制度建設的框架體系,要處理好住房建設上的“四大關系”,包括: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、住房發(fā)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、需要和可能的關系、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,特別是提出了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、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,明確了市場和政府的邊界。
而這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要求圍繞住房的居住屬性,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(fā)點,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,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,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,分類調控,地方為主,金融、財稅、土地、市場監(jiān)管等多策并舉,形成長遠的制度安排,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。
筆者認為,中國房地產制度建設和長效機制的框架基本建立。未來將以居住功能為出發(fā)點,以市場和政府各自的定位為基準,在土地制度、住房信貸制度、稅收制度、住房保障制度以及交易制度等方面構建起合理的、能夠滿足老百姓基本居住需求的制度體系,房地產將告別“增長工具”,而成為真正的民生產業(yè)。
未來長效機制的出發(fā)點是民生,是居住功能,對市場和政府在住房問題上的定位和邊界應給予明確界定——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,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。
房地產首要的是民生政策,人應該有房子住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,可惜在過去10多年,房子成了創(chuàng)收和穩(wěn)增長的工具?;貧w到“民生”,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糾偏。
□馬光遠(經濟學者)
(責任編輯:籍俊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