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村社
“8天,從選址,到修建,到完工,幫困難群眾新修住房……黔西縣中坪鎮(zhèn)順河村主任杜正國因在精準脫貧工作中‘創(chuàng)新速度’而受到黨內警告處分。”近日,貴州省畢節(jié)市紀委監(jiān)委通報了一起扶貧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問題。
近年來,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表現(xiàn)各異?!耙丛陂_會,要么在去開會的路上”;精準扶貧變成“精準填表”;買新衣刷墻體只為“看著好看”;駐村書記被“打卡”拴住扶不了貧;強勢部門對口扶貧“越富越幫”……類似現(xiàn)象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著,屢遭輿論批評。
貧困戶搬進8天“速成房”,與一些基層政府和扶貧干部平日的作派不無關系。首先是思想方面的缺位,試想,如果頭腦中沒有真正樹立群眾觀點,沒有深入領悟黨的群眾路線的涵義,必然產(chǎn)生形式主義的行為。其次是政績觀錯位,不注重做事而注重“作秀”,導致虛報浮夸、“資料扶貧”等。再次是體制機制不到位,促使一些人注重對形式的追求。
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,糾正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得下一番大功夫。比如開扶貧會,一些研究性、商討性的會議可否召開現(xiàn)場會?簡要的傳達類、部署類會議可否召開遠程會議?一些協(xié)調會、調度會可否直接深入一線,現(xiàn)場布置、開展和指導?即使開會,也應該壓縮時間,多講“實在的”。再比如工作方法問題,可以去繁就簡,多表合一,精減無效重復的表格和復次填寫,也可以妥善運用快速高效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與電子信息系統(tǒng)。還比如檢查考核問題,不能局限于坐在辦公室聽匯報看材料,還要深入到基層和貧困戶中去,做到走、看、問三者結合,扶貧工作的成效也就基本有譜。
(責任編輯:盧相汀)